参考资料:《进化生物学》-陶士珩。
第一章 进化生物学历史与进化要旨
一、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
拉马克:
-
(1)环境影响生物体:环境改变→生物体发生变异。 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化。
-
(2)多元论:生物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多起源。
-
(3)两个重要的法则: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
二、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及要点
1.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
1.1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所有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 1.2 生物演化动力:自然选择
- 1)过量增殖导致资源匮乏 引起种内剧烈竞争
-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影响生存或 繁殖能力的个体差异
- 3)经过选择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 4)物种演化的方式是“渐变”
三、综合进化论与中性学说
3.1 现代综合进化论也称综合达尔文主义
-
Fisher 指出,一个能提供有利特性的遗传因子,能够通过自然选择十分迅速地在群体中扩散。
-
Wright 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小群体的进化意义。一个小群体的遗传结构很容易通过随机的波动和涨落迅速改变,就是所谓的“遗传漂变”。
-
杜布赞斯基于1937年发表的名著《遗传学与物种起源》指出:“在每个群体中,都储存着无穷无尽的变异,因而自然选择就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永无止境”。新的生物学特性,并非都是通过偶然的随机突变,主要还是通过有性生殖的遗传重组来实现。
(1)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物表型及种群遗传结构的改变。
(3)种群之间的隔离是物种形成和进化重要条件。
3.2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
发现大量的分子水平上的多态现象,无法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合理解释。
木村资生(Moto Kimura)提出:
- (1)绝大部分核苷酸置换其是中性或近似中性随机固定;
- (2)突变一漂变平衡维持。
3.3 间断平衡论
-
第一,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可以忽视不计的短时间内完成,即成种作用(speciation)过程。物种形成以后经历一个长时期的相对稳定阶段。
-
第二,种系渐变虽然亦可以产生新种,但其产生的变异量(或演化量)很小。
-
第三,间断平衡论强调突变是成种的原动力,突变成种方式最初是随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