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丁立的八月读书笔记

在阅读中探寻自己的迷执与迷途

Posted by DL on August 31, 2020

2020.08.04 周二:

  卡尔维诺: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成熟起来,摆脱一切急躁或者须臾的偶然变化。

  弗里德里希·尼采:强者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行动和再行动的人;虚弱的人则是只能怨而恨之。


2020.08.05 周三:

  “你千万别这样想,”克里博士提高声音说,“你不是愚人金,只在特定的光线下才发光。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回到杨百翰大学,甚至回到你家乡的那座山,都不会改变你是谁。那可能会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甚至也会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知识错觉。金子一直都是金子。”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他说,“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茶花女》。想想那个故事把,塔拉。”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本文来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 著,南海出版公司。


2020.08.06 周四:

  “那么以赛亚·柏林的两种概念是什么?”老师问。几乎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老师叫了那名来自牛津的学生。“消极自由,”他说,“是不受外部限制或阻碍的自由。此种意义下的自由指一个人的身体不受他人阻碍地行动。”一时之间我想起了理查德,他似乎总能准确无误地把读过的东西背诵出来。

  “很好。”老师说,“第二个呢?”

  “积极自由,”另一个学生答道,“是摆脱内部约束的自由。”

  我在笔记里记下这个定义,但我并不理解它。

  老师试图澄清这个概念。他说积极自由是自制,由自我掌控的自我统治。他解释说,拥有积极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救出来,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

本文来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 著,南海出版公司。


2020.08.07 周五:

  面对现实是痛苦的,她写道,意识到有丑恶的东西存在,而我对此视而不见。

  也许吧,她说,但有时我觉得是我们选择了疾病,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有益。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七点是否就是我的重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本文来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 著,南海出版公司。


2020.08.08 周六:

  但辩护并不能战胜负罪感。再多的针对他人的怒火也无法减轻这种负罪感,因为负罪感从来都与他们无关。负罪感源于一个人对自身不幸的恐惧,与他人无关。

  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他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拜托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因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应得。

本文来源:《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 著,南海出版公司。


2020.08.09 周日: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唯一可贵的是持续前进的勇气。——丘吉尔


2020.08.10 周一:

  对外宣称要改善性格,这就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个标签。但是关键不在于贴标签,而在于之后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个标签就是真的;没做到,还不如不贴。

  坚实的认同感得有自信作为基础。自信不是来自别人告诉你你是什么人,或者你自己想做什么人。自信来自一次一次把事情做成。

  以我之见,哪怕一个人真的水平很高,有强烈自信,也不应该在乎自己身上的标签。标签和认同感,任何时候都是固定思维模式。你是科学家,你就应该性格内向吗?你是程序员,你就应该只研究编程吗?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儿,而不是自己头上是什么标签。“标签”,其实是个枷锁。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1 周二:

  我认为迷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无法接受随机事件,人不接受“无缘无故”这个解释——如果你找不到缘故,那就一定是鬼神的缘故。

  你登上一座高楼,看着脚下密密麻麻的人群,旁边熙熙攘攘的闹市,半空中来历不明的雾霾,你心中的万般滋味之中,通常不会包括“时光正在匆匆而过,我有一种紧迫感,但是只要我有更高的见识,我就还有机会”这样的情绪。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那一天,未必不是身处同样的繁闹情境。也许市井之声正不绝于耳,但是他看到的却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到的却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感受到了诗意,而你没有。尤瓦尔·赫拉利说在这个人文主义时代的我们,应该追求人生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唐朝诗人不知道什么叫人文主义,但是他们显然有比我们更高的敏感度。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2 周三:

  业务表现好,不等于成功。一说中国的水稻专家,你马上就能想到袁隆平······你可能就只知道一个袁隆平。但是在内行看来,中国有好几个水稻专家不论是科研水平还是实际贡献都超过袁隆平。这不是时代太愚蠢,这是定律。

  巴拉巴西说,成功不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而是取决于你的业务表现对“社会网络”的用处。也就是说,决定你成功的不是你的业务表现,而是别人对你业务表现得评价怎么样,说白了,就是你的成功不是你的事,是我们——也就是社会——的事。

  咱们中国人都有个升学考试思维模式,默认成功是自己挣来的,我学习成绩好,那就应该让我上好大学。我努力了,就应该得到奖励,但真实世界通常不是这样。这个思维模式就和相信那些成功人士都有超强的业务表现一样错误。

  成功都是别人给的,你的成功由我们决定。想明白这一点,你对很多事情就容易释怀了。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3 周四:

  邓宁-克鲁格效应: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

  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是,自我评估的偏差程度跟能力密切相关,是越没能力的人,反而越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水平的人,反而还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越进步的人越虚心,越落后的人越骄傲。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求知这条路是很难的,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如果你是严肃地想学点知识,那么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求知地开始。有人把这条路总结成一条曲线:

aqz8TH.jpg

  这条曲线能提醒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挺厉害!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什么叫厉害什么叫不厉害——因为想要看懂, 你首先得比较厉害才行。

aqzUpt.jpg

“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罗素”

附:“反简历”:专门列举自己没干过什么的简历。 “反年终总结”:专门列举想做、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如果一个领导在总结中一说过去都是成绩,一说未来都是充满自信,我猜他可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4 周五:

  举个例子:现在比特币是非常火了,要上万人民币一个,而几年前才值几块钱。有个技术爱好者很早就听说过比特币,当时没当回事儿。后来比特币几百元一个,他觉得太贵了还是没出手。现在的他追悔莫及,逢人就说他本来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他学过一点哲学,他就不会说这种傻话。丹内特讲了一个直觉泵叫“古怪的狱卒”。说有个监狱里的狱卒,会在每天半夜犯人们都熟睡的时候,把监狱的大门打开几个小时——那请问,在这几个小时内,犯人们是自由的吗?如果那时候犯人能醒过来,他们的确可以逃跑!这就好像如果当年你知道比特币将来会那么值钱你一定会买一样。但是犯人是熟睡的,而你当年真的不知道比特币的未来行情。

  这个直觉泵的要点在于,当你谈论“自由”的时候你必须考虑当时外界的因果背景。你不知道和你睡着了一样,你的因果背景里没有那个选项,那不是真的自由,那不叫“有机会”。

  成功都是别人给的,你的成功由我们决定。想明白这一点,你对很多事情就容易释怀了。

本文来源:《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丹尼尔·丹尼特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08.15 周六:

  好东西越来越容易传播,而位置的总数不变,这就意味着胜者通吃和收入不平等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你真的想要严肃对待一个工作,那面对这个胜者通吃的世界,就千万别自欺欺人,拿“平庸”当“小众”。大部分无名的作品内容水平其实真是差不多,你要真厉害,这个时代比任何时代都容易出头。很多时候所谓“小众”其实是对“平庸”的自我安慰。大多数人不感兴趣,但是有少数人对你的东西特别特别感兴趣,这个才是真正的“小众”。大家都不怎么感兴趣,那叫“平庸”。

  一个是不要低估取得成功的难度。刚开始做事的时候人们经常信心满满,甚至觉得自己敢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低估社会,更不要低估天下英雄。想要用上成功定律,首先你得是金子才行。否则就算有人帮你赢了起跑线,你也不能持续。简单来说,成功之前大约得分三步走。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6 周日:

  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需要不幸和缺陷,他拒绝改变。

  我们见过险恶环境中长大而性情优雅的强人,也见过家庭条件优越而性格猥琐的弱者。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那是你决定不了的,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你可以决定的。咱们不要学弗洛伊德,不能一有什么问题都是你妈妈的错。心理分析师让你大哭一场又有啥用呢?咱们得学阿德勒,你可以改变自己。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7 周一:

  现代人几乎不会受到什么生命威胁,也通常不会做什么每一个动作拿多少钱的事儿。最能直接驱使我们的,是别人的认可。如果你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你就是不自由的,你就会很难受。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为什么烦恼?因为你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那你说世俗的成功不就是社会的认可吗?我们需要社会的认可。我理解你应该这么想:你可以把认可当作一个副产品,你做得好别人自然会认可——但是你不应该直接追求认可,不应该被认可牵着走。被认可驱使的人干什么都爱跟人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就会产生自卑。本来如果你是跟“理想的自己”比,对现在的自己感到不满意,要努力奋斗,那是非常健康的心态。但是跟别人比,不但不健康,而且还可能把自卑变成“自卑情结”。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叫“优越情结”,就是到处跟人炫耀优越感。土豪戴戒指必须得戴十个,简直是强烈的自卑导致强烈的自尊。

  被他人认可驱使的人,一天到晚跟人比,他们心目中的人际关系是纵向的:人和人的地位按照高低排序。他总想证明自己的地位比别人高,哪怕他已经到了顶端,也要担心别人把他比下来。这样的人一点都不自由,简直可以说就是个奴隶。要想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由,你需要建立横向的关系。

  不再担心别人的认可,这也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8 周二:

  阿德勒说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但也是幸福之源。很多人相信幸福感是跟别人比较出来的。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比几十年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是幸福感可没提高多少。人们最在意的总是在人群中的相对位置。

  人们发明了两个策略。一个是假装幸福。中国有句话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我不和上面的人比,我专门跟不如我的人比,强行给自己灌输幸福感。另一个办法是消极幸福:我刻意地告诉自己,别跟人比!别跟人比!因为我害怕跟人比。

  这些做法都是自欺欺人,本质上,你仍然认为幸福感是比出来的。这其实不叫幸福,这应该叫“苦”。苦在佛学中叫“dukkha”,就是“不满足”。比出来地幸福都是短暂的。好不容易赢了一场,抬头一看前面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人。年薪10万的时候觉得如果年新能达到20万就会很幸福,到了20万却发现周围好几个人年薪50万。用岸见一郎的说来说,这样的人生就如同参加登山比赛,你认为只有登顶了,才算是幸福的——登顶之前你只能算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这个游戏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你始终没有达成心中的大目标,那岂不是说一辈子都没幸福过吗?第二个是,就算登顶了,你还会发现有个更高的山头在等着你。每个人对幸福有自己的定义,但是你那个定义要想在逻辑上允许你获得幸福,它最好是主动的,不能这么被动。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19 周三:

  所谓“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就是你看自己,应该跟看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一样。我们看朋友总是比看自己更客观,你不会觉得朋友是神,也不会觉得朋友一无是处。如果朋友犯了一个错误,你不会把他骂的一无是处,你会鼓励他。你会跟他说是人都会犯错误,下次改正就好。那么对自己,也应该这样。

  所谓“自我关怀”就是要从一个友善的外人的角度看自己。奈弗说,自我关怀能给你自信的所有好处,但又不会有过度自信的任何坏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掌握的心理技能。那怎么掌握这个技能呢?分三步——

  鼓励自己。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善于给自己鼓励。你要像你奶奶一样,用特别温和的语气跟自己说话;接受自己。你并非无所不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会犯错;面对错误。你要承认这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世界末日,只要吸取教训就行。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20 周四:

  身外之物对幸福的影响太微弱,大多数无须为生计发愁的人们由于内在贫乏,跟那些生活中底层为生计奔波劳碌的人们一样的感觉不幸福。他们头脑空洞、想象力贫瘠、精神空虚,只好与跟自己相似的人为伍,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聚在一起追求消遣娱乐,纵情感官享受,最后以荒唐告终。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纨绔子弟穷奢极欲,通常会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把钱财挥霍一空,败家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原因何在?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空虚无聊。他一生来世间就被赋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时内在又是贫穷的,当他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弥补内心的不足时常常徒劳无功,就像一个衰朽的老头,比如大卫王或马雷夏尔·德·黑兹,奢望通过财富换取已经退去的力量。所以,内在贫乏的人到最后连外在的财富也都会失去。

  对生活稍作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幸福的两大宿敌是痛苦和无聊。我再补充一下,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本文来源:《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阿图尔·叔本华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08.21 周五:

  科学跟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科学研究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是纯花钱的事儿。表面上的说法当然是科学研究是为了给人类做出贡献,同时还能培养人才,还能拉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但是在科研工作者的实际操作中,科学研究的首要目标却变成了发论文。有论文就有了资历,有资历就可以评职称和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这个发论文的商业模式是中国科学缺乏明确目标的结果。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中国科学家的公共形象有点怪——人们希望他继承两弹一星的精神去无私奉献,希望他纯粹出于兴趣而钻研,希望他没有功利心,同时又希望他能过上好生活成为青年的榜样。

  美国的科学研究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声望。各个大学和研究所想要的不是发多少篇论文,而是实实在在的声望。科学研究的声望,来自独一无二的、值得上新闻头条的重大发现。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不是因为名校学费贵,而是因为最厉害的发现是在那里做出来的。美国科学家有非常强烈的竞赛意识。他们会为了抢先在一个热门课题中取得突破而拼命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声望属于第一个发现者。他们不是在刷存在感,他们不是在制造论文,他们是在制造新闻。

  这是不是太功利了?功利就对了。把功利理顺,才是好的商业模式。有了好的商业模式,中国的科学家就会不屑于发那些小论文,就会建功立业。中国科学政策的现代化,应该致力于把科学家从论文制造者变成新闻制造者。看看当今哪些领域有可能取得大新闻级别的突破,想法设法做几件惊动海内的大事。评价项目成功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让中国上头条。

  事实上抢科技新闻头条比“我有”更能扬我国威。美国NASA非常了解什么样的科学发现能提升它的声望,能带来更多的经费,能争取老百姓的支持: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科学发现。NASA能让全世界的科学爱好者熬夜等着看它的发布会,它非常善于形象公关。

  这几天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先生,去世了。我曾经看过他的一个访谈,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是理论物理,也想过去发现新的物理定律青史留名。但为了国家需要,于敏选择了隐姓埋名的核物理研究。那一代人牺牲了自己,为国家解决了“我有”的问题。我们对于敏这样的人充满敬意。但是我总会忍不住想,什么时候人们能像看球星、看霍金、看乔布斯一样看于敏这样的英雄呢?中国科学家怎么就非得充满悲情呢?新的于敏应该上头条。

  上头条需要运气、需要冒险、需要智慧和勇气——而这正是健康的科学家形象。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22 周六:

  尼采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真相”,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假设。没有任何人能确定是否存在这个所谓的“客观真相”。如果说有谁能看到这个绝对的客观真相,那只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别忘了,上帝已经“死了”。不管怎样,人类不可能确定存在一个绝对真相。人能看到的,就是一个个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更准确地说,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在我看来,尼采的视角主义中,还蕴藏着另一种可能性:恰恰是因为明白了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和他人之间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也就是说,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本文来源:《尼采为何是“头号危险人物”》,刘擎。


2020.08.23 周日:

  欧文:我对天文学感兴趣并且自己做了一个望远镜,每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都为我们在万事万物中显得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而感到震惊。对我来说很明显的是,古人试着去消除这种微不足道的感觉,通过发明一个上帝,他认为我们人类如此重要,以至于他将他的注意力放在我们的每一个举动上面。还有一点很明显的是,我们试着去缓和死亡这一令人恐惧的事实,通过发明天堂,还有其他的幻想和神话,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们都不会死”——我们通过转世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去而继续存在。

  亚隆医生:你真的这么小就有这些想法了?

  欧文:我从记事起就有这些想法了。我不会告诉别人。但是坦白说吧,我认为宗教和来世的观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它有一个目的——它为宗教领袖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并且它降低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有一个代价——它让我们变得幼稚,他让我们看不见自然秩序。

本文来源:《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欧文·亚隆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08.24 周一:

  生命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有相应的环境配合。这也是上一讲我们说的廷贝亨的四个问题中的第四个,成长问题。生命的成长,不是搭积木也不是盖房子。“长”,和“搭建”,是完全不同的过程。长,是一个一边接受外部刺激,一边互动,一边学习,一边变成熟的过程。长,要求环境按照顺序提供正确的信息输入。

  威尔逊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严格的灵活性(rigidflexibility)”。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如同你用一个专门的软件报税。不管你家的收入是什么情况,只要按照步骤输入相应的信息,软件就能自动给你生成税表。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灵活,但实际上非常严格。软件本身不能有错误,你的输入信息必须靠谱。如果发生混乱,你的税表就不对。成长也是这样。基因就是软件,环境就是输入信息。成长,是一个步步惊心的过程。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25 周二:

  生命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有相应的环境配合。这也是上一讲我们说的廷贝亨的四个问题中的第四个,成长问题。生命的成长,不是搭积木也不是盖房子。“长”,和“搭建”,是完全不同的过程。长,是一个一边接受外部刺激,一边互动,一边学习,一边变成熟的过程。长,要求环境按照顺序提供正确的信息输入。

  威尔逊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严格的灵活性(rigidflexibility)”。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如同你用一个专门的软件报税。不管你家的收入是什么情况,只要按照步骤输入相应的信息,软件就能自动给你生成税表。这个过程看上去很灵活,但实际上非常严格。软件本身不能有错误,你的输入信息必须靠谱。如果发生混乱,你的税表就不对。成长也是这样。基因就是软件,环境就是输入信息。成长,是一个步步惊心的过程。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26 周三: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以及完全随机、根本不受你左右的“运气”。

每个大人物都得感谢运气,每个小人物都得服从历史。

好机会往往是你主动找出来的,不是“全宇宙联合起来”给你送来的。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说得当然好,但现实问题是有准备的头脑太多,机遇太少。

你越是不依赖运气,运气对你越有好处。

运气怕勤奋。只要你挖的地方比别人多出许多,你挖出金矿的可能性也会比别人高很多。

*“作为普林斯顿的学生,你们是非常幸运的极少数人。你们应该为你们拥有这样的家长而感到庆幸,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庆幸,为有普林斯顿这么一个地方把你们聚集在一起而感到庆幸—— 把你们聚集起来,把你们介绍给幸运的人,你们还有机会变得更幸运。你们也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了有史以来最富裕的社会,而且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人会要求你们为了任何事情去牺牲个人利益。……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多出来的饼干。而且你们将来会面临很多很多这样的饼干。你会很容易认为自己配得上吃这块饼干。但是哪怕你假装谦虚一下,说自己其实配不上这块饼干,你也会更幸福一点,而世界会因此更好。”——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大空头》《点球成金》《弱点》《将世界甩在身后》作者。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27 周四:

  数学和编程不是文化欣赏项目。对于一个严肃的学习者,这些是训练项目。上课只是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可能还有点仪式感,真正的功夫都在自己的练习之中。你的信心和水平只能在每一次成功解题和程序成功运行中提高。真正的程序员不可能去专门报个什么班来学习一种新出的编程语言。我看程序员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是先有一个什么需求,现用现学。传说在腾讯的QQ—— 以前叫OICQ —— 刚刚兴起时代,马化腾有一次突然想到需要有点网络安全管理,就让一个工程师设计一套安全系统。工程师的解决办法就是现用现学—— 过了几周马化腾去看他的进展,发现他正在阅读一本有关网络安全的教材的……“第一章:什么叫网络安全”。

  现用现学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这才是最原始的学习冲动和最实在的学习行为。我要用,我不会,那我就学呗?科研中的常态是这样的。比如做这个研究,我们需要用到一个叫做Matlab的数学编程语言。你没用过Matlab,这不是借口,而且我们等不了你去上什么Matlab 网课。你要做的是上网找个最简单的教程现用现学,先把这个问题对付过去再说。

  现在人们对YouTube 和B 站的一个用法,就是想干什么事儿不会,上去看看别人干这件事儿的视频。我就曾经跟着YouTube 给厨房换了一个下水道搅拌机,还给汽车换了个门把手。这种自学可以说是“自学于无形” —— 不需要什么仪式,没有那么多情绪波动,我们需要用啥就能学啥,学啥就能会啥—— 这岂不就等于说,没有我们不会的东西了吗?而反过来说,大多数人学英语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学而不用,把学英语变成了健身项目和行为艺术。

  一个需要啥就能学啥,学啥就能会啥的人,必定是一个高自尊的人。他对生活有强烈的掌控感,无所畏惧,游刃有余,宠辱不惊。这个autodidact 气质,比任何学历证书都更令人尊敬,比财务自由更令人羡慕。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一个autodidact,修行的不仅仅某个具体的技能,更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自身潜能的最大发挥。

本文来源:《精英日课第三季》,万维钢 著,得到精品课。


2020.08.28 周五:

  我们看像《行星地球》这样描写地球上各种各种动物的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动物们都生活得太不容易了。几乎每天都面临生死考验,一家人动不动就生离死别,食物永远短缺,吃了上顿还不知道下顿在哪,为了喝口水都得冒生命危险……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说啥也要活下去。这才是正常的生物状态。说这个人很努力为啥没有取得重大进步—— 难道别人就不努力吗?一百年前,在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了的情况下,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仍然是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也没换来特别好的生活。持续努力、包括不停地学习,都是正常的。

  而取得特别大的进步或者成就,则是不正常的。那需要非常好的运气。对比到生物,那就相当于生活在热带雨林这种特别富足的环境之中,大家不但吃饱喝足,还有精力展现自我、争奇斗艳。难道雨林动物比沙漠动物更努力吗?当然不是,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更好。

  对今天的人来说,环境可以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行业领域,也可以是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是所在市场的偏好。环境好的动物往往不是主动选择了那个环境,他只是碰巧生在那里而已—— 人其实也是这样,很大程度是运气。今天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踢足球踢得好,哪怕仅仅是个国际二流水平,他也可以获得很高的收入和地位;但是如果他练的项目是射箭,那就算拿世界冠军也挣不了多少钱。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人取得多大成就,不看他的有利条件和他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出生就有的有利条件,我们更佩服那些因为承担风险而取得成就的人。后者代表突变+选择;前者只是他上一代的突变和选择的延续。

  但既然有“有意识的演化”,我们也许可以做一些主观的动作。首先是多了解一些信息,最起码如果现在哪里有适合自己的热带雨林,我们应该知道。其次是权衡一下自己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如果一个敢于承担风险的人取得成功,我们应该给他点赞—— 但是不一定羡慕,因为那个代价未必是我们愿意付出的。这些因素之外,才是努力。而即便真有“有意识的演化”,我们也必须承认,运气的因素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