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周一:
然而,正如卡伦·霍妮所主张的那样,这样一来这个人的能量将不会用在实现真实的自己的可能性上面,而是会把能量完全用在证明“自己的完美”上面,这会转化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继而会妨碍这个人本来拥有的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aw)”。太想做一件事时,会产生出过度的紧张,这会降低行动的执行水平。人们常说的“怯场”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怯场的时候连平时能够做到的事都会做不好了。并且,“怯场”往往是太想在人前“做到最好”了不是吗?另外我认为,“做到最好”与其说是强烈的“做”的欲望,不如说是更担心没做好罢了。
本文来源:《稳》,加藤谛三 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3.02 周二:
为了逃离这种痛苦,人一般会用到几种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追求权力和名望。权力和名望能带来周围人的喝彩,能够让他觉得自己被周围的人所接受了。
一个人以“应该有样子”示人本就是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接纳。这说明这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而不得不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也说明他周围的人都不接受他真实的自我。只有成为周围所希望的那个自己时,才能被周围的人所接受,于是真实的自我就与应该成为的自己分裂开了。
成年后,依然用同样的方式来谋求周围人的认可的人,会因为不安而执着于追求权力和名望。对权力和名望有不安的渴望而感到苦恼的人,都是内心有分裂的人。另外,对权力和名望有不安的渴望而感到苦恼的人,也都因为心中的罪恶感而感到痛苦。这是因为他们不原谅真实的自己。模糊的罪恶感来自真实的自我所感到的罪恶感。所以,他们永远不会觉得“我这样就挺好”。
他们只会一个劲儿地追求权力、名望、财富,试图用这些外在的东西来战胜内心分裂而导致的紧张感与苦痛。但是,这样的方法永远不会获得成功。这是因为无论外在获得了多少,他们都没有变成自己内心的主人。
读温伯格的书会发现,他对于神经症患者的建议有一条是“试着想一下现在这样对你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
本文来源:《稳》,加藤谛三 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3.03 周三:
有食物、有住处;有衣穿、有朋友。如此这般还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从小就被否定真实的自我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们只会一个劲儿地追求权力、名望、财富,试图用这些外在的东西来战胜内心分裂而导致的紧张感与苦痛。
但是,这样的方法永远不会获得成功。这是因为无论外在获得了多少,他们都没有变成自己内心的主人。那些难以取悦的有权人士,我认为就是这一类人。
虽然这样的方法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但是能成为难以取悦的有权人士还算是好的。因为有更多的人试图用这种方法克服心中的苦闷,但最终却是权力、名望、财富哪个也没有得到,于是只剩下苦痛与悲惨,或是变成死气沉沉的人,嫉妒着他人的成功、扯别人后腿,变成不得不这样活着的可悲的人。
本就是为了战胜内心分裂的苦痛而去追求名望,所以得到名望的人也还是会嫉妒他人的名望。就这一点来说,获得了名望的人和没有获得名望的人是一样的。
本文来源:《稳》,加藤谛三 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3.04 周四:
我认为,直面真实的自己,就像是在给自己做手术一样,当时可能会很痛苦,但是最终,为了心理的健康,别无他法。
人的心中如果有不安或冲突,就会总是分心。无法集中精力,也是心中怀有不安或冲突的证据之一。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无法集中精力玩耍、无法集中精力工作,甚至吃饭的时候都无法集中精力,这些全部都是因为被心中的不安或冲突分了心。
心中怀有不安或冲突,想要集中精力做什么的时候,会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心理能量。心中的不安或冲突越强大,就越是难以集中精力。
一般来讲,心里能够静下来的时候工作效率才会提升。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安心感是非常必要的东西。没有了重要的安心感,很难说一个人能发挥出十成的能力。
本文来源:《稳》,加藤谛三 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3.05 周五:
你总是感到焦虑。如果哪一天没有产出你就会感到焦虑;如果哪一天没有明确的成果你就会心里不踏实;想到今天一天没做什么正经工作就会感到焦虑;今天没有认识新的人,人脉没有扩展,就会感到焦虑;今天一天都没有什么能够拿出去和人炫耀的新的经验就会感到焦虑;今天没有学会什么新的技能就会感到焦虑。
实际上,你需要去体验的一天正是现在的你看作“没有收获的一天”。只是普通地过了一天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才是你成长所必要的东西。这不是你还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吗?
小的时候,在草原上奔跑,跑累了就仰面朝天地睡去,会觉得“啊,真舒服啊”。你是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一天?在森林里玩耍,突然开始期待“今天的晚饭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日子中,会建立起人活着的基础。
成年后,可能会为了健康而去跑步。对于没有为了什么就会感到焦虑的人来说,必要的一天是不用去考虑做的事情是否对健康有益的一天。健康不是自我;知识不是自我;金钱不是自我;名望不是自我,而所有这些东西的基础应该是自我才对。
也许这一天没有为了健康而活,没有为了金钱而活,但是却成了为了基本的自我而活的一天。只有为了什么事而活的人生,就像是沙子堆成的碉堡。换句话说,这种自我是易碎的。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某样东西的支撑就会活不下去,他们的支撑点不是自我。
如果每一天都要“为了××”而活,肩上自然会负上重担,会觉得活着很痛苦,活着是一种苦行。如果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了××”而活,那么势必会给活着增加不自然的紧张感。
本文来源:《稳》,加藤谛三 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3.06 周六:
没有什么要做的事却感到非常焦躁的话,就说明丧失了应该迎合的自己。不会享受当下,而是总想着未来,为未来感到焦躁,则是因为丧失了自我,也就是丧失了应该迎合的自己。
越是丧失自我,越是会在意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且想要通过迎合他人来获得认可。这是对他人过度的顾虑,也是一种胆怯。因为缺少对他人的爱而变成过度顾虑他人,所以会感到疲惫。如果是出于爱的顾虑,是不会让人感到疲惫的。
本文来源:《稳》,加藤谛三 著,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03.07 周日:
“愿我拥有接受不能改变之事物的平和心态,改变能够改变之事物的勇气,以及区分二者的智慧。”
人天之乐,终究无常,尽心尽力,利他利己。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021.03.08 周一:
真实的世界是混沌的,即便有秩序,也是浑然天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秩序,而头脑幻想出来的世界,往往是极度清晰、极度有秩序的。但秩序越是清晰且越是简单,那就越意味着可怕的偏执。一切围绕着好与坏的思考,若过于简单、清晰、有秩序,那通常隐藏着可怕的暴力。太孤独、不能与别人建立情感关系的人,会用大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解读。
动机论,是人际关系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即你发起的行为,我会考虑你的动机是否纯净。相应地,我也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动机是否纯净。但若太过在意动机,就意味着,我对别人很挑剔,对自己也很挑剔。结果,可能我做了很多事,与人交际也不少,但非常累。或者,干脆我隔绝自己,不做事,也不与人交际。
动机论的核心是:你的动机是纯净的,我才接纳你和我建立关系;我的动机是纯净的,我才可以和你建立关系。这种对“绝对好”的追求,是为了剔除坏。有这样追求的人会觉得,只要有一点坏,关系就不能构建了。特别是,如果对方的动机是坏的,那无论对方做什么好事,他都觉得是假的,都是为了害人。
自我控制有时会严重阻碍我们的心,阻碍我们打开自己的世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自我控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程序,自己按照这个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序被打破,他就会很难受。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09 周二:
太多人不能客观、如实地评估自己,他们的内在镜子好像不能照见他们是谁,他们是怎样的。这常常是因为,自童年起,他们的父母等养育者都活在浓浓的自恋中,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对他们产生真正的兴趣。
太过于自恋的父母以及其他养育者都还在寻求他人对自己的映射与回应,特别是自己能控制的孩子对自己的积极关注与回应,但对于孩子自身是怎样的,他们没有能力看见,甚至缺乏基本的兴趣。
我们从不讲平等,反过来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关系中到处藏着谁高谁低、谁说了算、谁掌握着权力、谁是服从的一方。当被这种感知控制,但又基本不能在社会上活出高位时,一些父母就特别需要通过欺负孩子来获得存在感,所以离不开孩子。
当体验不到爱时,人就会在关系中争高低,并试着让自己在高位的感觉中保持控制感,以及主体感。争关系制高点的办法有很多,如“我很能干”。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争夺方式,如“我是好人”。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0 周三:
强迫症式的完美主义也许是全能感的衍生物,特别是当完美主义指向自己时,即觉得自己必须完美才有资格存在,否则就一无是处。此类完美主义者往往寸步难行,因为他们觉得每一步必须完美,否则会陷入无助感。破解办法:坚持完成每一件事,你会逐渐体会到“我能行”的感觉,并感受到这是对自我真正的滋养。
全能自恋的另一个常见表现是,苛求过程完美,即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瑕疵,否则就要重来。这也是大脑暴政一个经典的表现。苛求过程完美是全能感支配下的“头脑我”使然,想把全能展现到过程中,即证明“我”如此完美,以至于每一步、每一点都不会错。
其实大多时候,我们苛求完美是因为有一种隐隐的担心:如果不完美,那些“坏”的细节就会成为破坏性力量,破坏事情的进展,让自己的意志失败。你现在这样追求完美,不过慢慢地,你会不那么强求完美了,因为当你的内在有一种“我能基本完成我的意愿”的感觉时,就大不一样了。你会因此而变得自在。
当你投入当下,和任何一个事物建立仿佛是全然联结的关系时,你会发现,本来不管是多么有瑕疵甚至缺憾的存在,这一刻,竟然是完美的。所以,完美无处不在,它就在时时刻刻的当下。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1 周四:
好在人的一生很长,一个关系托不住,再继续找就是了。世界这么大,有问题的人形形色色,只要你愿意去找,总会有人来配合你。
时间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可容纳我们的各种错误。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让你在干了一件又一件蠢事后,仍然有各种选择的可能。真是该好好感谢时间和空间,毕竟人太容易做蠢事。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2 周五:
世间最美好的事,都是因联结而生,而联结的最佳条件,是清明的心。但清明的心要求太高,而最常见的联结的例子,多是不断投入后,你逐渐与事物建立了深刻而全面的联结。在这件事上,聪明很重要,但不如投入重要。想起高考前自己悟出来的一句座右铭:努力,总不会错。
投入最大的价值,不是外在的得失,而是在投入时,在你与其他存在的深刻碰触中,你“锤炼”了自己的心。自我未得以完善前,每一条伤痕都是痛,但自我得以完善后,一切都是馈赠。不过,得多说一句:不停止燃烧,但不必自虐。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3 周六:
能否持续努力,关键是能否处理好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还活在全能感中的人,一旦受挫,其自恋就会有崩毁的感觉。一次小的挫败,他们的感觉却是“我失败了”。而自我基本建立的人,产生的则是“我在这件事上失败了”的感觉,其自我还能幸存。
能持续投入的人,有这样一种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个事物,但只要持续努力,我就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联系。不能持续努力的人,常如婴儿般期待着神来之笔:“神啊,请让我状态好吧,那样我就可以如神一般迅速掌握一切了。”
投入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你的境界。对此,蔡志忠有一段很牛的表达。他说,当你能专注二十分钟时,它的价值不是专注十分钟的一倍,而是呈几何指数式增长。同样地,当你能专注一个小时时,它的价值和专注十分钟已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能专注一天,甚至数月、数年了。以此类推,如果你专注一件事一生,那你就有可能抵达无人之境。
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护你的专注,以及不让时间被切成碎片。
其实,专注就是你和一个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这时候会有心流产生。专注的时间越长,心流的质量和宽度、深度都会飙升。
一切价值都来自你作为一个存在和另一个存在建立的关系的深度。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4 周日:
真实,远胜完美。
在任何方面,拿出真实的自己,然后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部分生命力就会得到锤炼,而不断出现境界的跃升,这也可以称为“演化”。事业如此,爱好如此,情感亦如此。
自大的妄想,如追求全能、完美、极致、纯美等,都是因为太少体验到真实的美好吧。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关键在于他与其他存在是否有活生生的关系。我没使用“深刻”这个词,这是因为深刻可能是贫瘠的,而活生生的才是真实的。生动先于深刻,若只有深刻,而缺乏生动,那么势必意味着生命的贫瘠,即联结感的匮乏。伟大的头脑常充满着孤独与虚无。
缺乏体验性的丰盛的联结,而去追求头脑联结时,易追求纯净,即头脑要剥离各种鄙俗。但是,鄙俗或许才是生命本身。一女子谈到张爱玲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看着优雅的她,我突然明白,她的优雅即所谓的“华美的袍”,而虱子是生命中那些鄙俗的骚动,那才是生命自身。
头脑对事物进行评判、分等级,追求纯净或深刻,或其他。但心若能安静,身心都呈打开状态,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和任何看似普通的事物建立联结。所以,禅师们常这样说:“修行,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5 周一:
你努力打造自己,尽可能完美,尽可能友善。如此一来,你将惧怕别人的眼睛,惧怕与别人深入接触,因为你担心别人会看到你的真实存在,你觉得你的真实存在可怜而丑陋。
你若以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并爱上了这个完美的世界,那么你的亲人就会去破坏它。一方面,他们不想成为你完美世界的点缀;另一方面,他们是爱你的,不想让你被这个表面化的完美世界所迷惑。以你为中心的完美世界必是幻觉,将幻觉破除,你才可能真实,并进入深情中。
完美主义,从表面上看,多是对某个有限领域的完美追求,但往更深层看,是一个人试图控制住他的自我所笼罩的整个世界。就像你要做自己世界里的上帝,上帝要控制住一切。控制不住的地方,魔鬼就会出现。可以说,这是孤独,而若和某个人、某个生灵或自己的存在建立了联结,就可以从这份孤独中走出来。
太想追求完美主义的人,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在的恐惧,以及没人理就瘫软无力的心。
完美历来与幸福无缘,完美形象就是用来被辜负、被破坏、被砸碎的。若不如此,如何能衬托出雕像的完美?去追逐真实的幸福吧,别陷在完美的外壳中。真实,远胜完美。在任何方面,拿出真实的自己,然后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部分生命力就会得到锤炼,而不断出现境界的跃升,这也可以称为“演化”。事业如此,爱好如此,情感亦如此。什么叫“拿出真实的自己”?就是要真诚吗?“真诚”这个词并不可靠。唯一的判断依据是,在这一方面,你有充沛的感觉吗?
他貌似成熟,但其实只是掌握了社会规则,而心性并未得以锤炼;她貌似成熟,但其实只是增添了沧桑感,学会了低头,而内心还是个小女孩,渴望着被宠。太多人的成熟,是抽掉了自己的内在生命力,而向外在的规则低头。只有将真实的自我(如欲望、情绪、渴求等)展现在这个世界上,它才有机会被锤炼,由此而趋向成熟。如果一直是抽掉了自己的劲儿,成熟就是假的。一旦有机会,内在各种原始而幼稚的东西就会爆炸般涌现出来。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6 周二:
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很多人自诩真诚,但真诚极为不易,它有两个层次:不欺人,即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自欺,即怎么感觉就怎么想。不欺人很可贵,人靠意识还可以做到,而不自欺则需要充分地认识潜意识,极为不易。
你必须真实,修行才能真正开始。你虚假地活着时,谈不上修行,因为你都还没与真实打交道呢。这里的虚假,不是头脑里的虚假(也就是用来骗人的),而是心灵上的,即假自我,是用来骗自己的。
自恋简单,自信很难。因为自恋是天性,真正的自信都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条件有多好。特别是以条件好而自傲的人,可能内在有一个虚弱的小孩,或者被抛弃的婴儿。
看见就是爱,所以所谓“自信”,是你的真实生命在关系中被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有可能自信就只是一种孤傲。当别人因为你条件好而景仰你时,你表面上也许会享受,但内心深处会感到更加孤独。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7 周三:
总有人期待解决问题,其实哪里有问题,一切都是存在,需要觉知的存在。
所有关于人的问题,都是人性的表达方式的问题。越是了解这一点,就会越不知道何为问题。试着让那些看起来很糟糕的体验自然流动,同时放下对好坏、对错、高低的评判,会发现所谓“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美妙。心灵如星辰、大海一样充满奥妙。
那些你一直克服不了的,甚至与之斗争了一辈子的毛病,不如试试,给它们一个空间,让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彻底放纵一下这些毛病。
我们太急着解决问题,然而,没有问题,都是人性的展现而已。让所谓“问题”得到理解,让有问题者得到支持,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演化”。在得到理解和接纳的情况下,最好的演化就会产生——一个人得以成为他自己。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8 周四:
那些需要持续投入的事,如工作、学习和写作等,我们常因不断地走神和被打岔,而不能持续地投入。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常常是因为,在这些事中,你遇到了挫折。这种挫折感挑战了你的自恋感与掌控感,于是你转而去做你能掌控的事,以此来恢复自恋感与掌控感。
我们在追求这种感觉:做事情能一气呵成。这意味着,我们内在的能量也一直在流动,没有被打断。严格意义上来讲,任何一次能量被打断,都是不同程度的被阉割。这挑战了我们的尊严,也引起了我们的死亡恐惧。
大江大河的流淌,都不可避免有各种阻碍与波折,但它们还是能冲破障碍奔向大海。我们也需要学习,我们的能量会不断地遇到各种阻碍,但我们仍然能冲破、绕过这些阻碍,而奔向自己的目的地。
在常不如意的世界,仍然不断地焕发热情,并实现重要的梦想,是真正的生命哲学。
如何面对不如意(即外部世界没按自己的意志运转)?成熟的做法是承认不如意的发生,这时会有哀伤流动。如果拒绝承认、拒绝哀伤,那么就会陷入有被迫害感的偏执状态。即认为外部世界有迫害者导致了这份不如意,并因此对迫害者产生愤怒,乃至暴怒到想杀人。或者将暴怒转向自身,而激烈地攻击自己,乃至想自杀。
有时候,不如意纯粹是一种内在的感知,但我们会将它投射出去,认为它是外部世界的加害者所导致的。例如,怕孤独的人在孤独时,会觉得周围有妖魔鬼怪这种终极加害者在盯着自己。但其实是孤独引起了我们很痛苦的内在感知,我们将它投射成外部有一个魔鬼对自己不怀好意。
本文来源:《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武志红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03.19 周五:
“支持希特勒,打倒人民阵线!”这一切发生在布尔乔亚犹太人聚居的街区(蓬普街,保罗-杜梅大道)。妈妈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出于对老派习俗的尊重,对我们——就是我和奶妈——说:“啊!快把窗帘拉下来。”这时我父亲回家了,反驳道:“快把窗帘拉上去。”他把我抱到阳台上。我能记得当时的每一帧画面:“犹太人去死!犹太人去死!”他很镇静地对我说:“这就是历史,你永远不要怕。”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些话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那时起,我知道那就叫作历史,而害怕是一件可耻的事。所以我努力让自己不再害怕。
本文来源:《漫长的星期六》,乔治·斯坦纳、洛尔·阿德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3.20 周六:
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为我指明了这个方向:“我们都是人世的过客。”海德格尔觉得这句话意义深远,因为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成长环境、我们所属的历史时期、身体的残疾或健全……用一个德语词来说,就是“geworfen”,我们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我觉得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对生命负有一种责任,他必须表现得像客人一样。一位客人应该怎么做?不管在何地,他都必须生活在人民中间。一个好的客人,一个值得尊重的客人,会让主人的家比之前更干净、更美丽、更有生活情趣。如果他必须走,他就会收拾好行装直接离开。
没人能拿走我们牢记于心的东西。它和你在一起,它生长,它变化。
本文来源:《漫长的星期六》,乔治·斯坦纳、洛尔·阿德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3.21 周日:
但没人见过任何一位弗洛伊德的所谓病人。也没人见过任何被精神分析治愈的人。相反,正如卡尔•克劳斯说的:“精神分析是唯一发明疾病的疗法。”好吧。这句话带着一定程度的嘲讽。
我在一本有关《安提戈涅》的书中写道,我认为,男人和女人的尊严在于有能力承担自己的痛苦。对我而言,通过花钱将它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的想法是疯狂的……我赞同苏格拉底的观点,他很反感通过教育来赚钱的举动。法语中有个表达是“vider son sac”,意思是把自己包里的东西放在别人手里,并为此付钱,这让我很恼火。这意味着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种自负不可原谅。此外,在集中营或轰炸中,在战场上,在生活真正的恐怖之中,人们不会使用精神分析,我们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几乎无穷的力量和无限的尊严。让自己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得到赦免,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玩笑,是没有神父在场的忏悔)……如果那些人相信上帝,至少他们可以说上帝是他们的倾听者。这已经很不错了,上帝不需要像拉康一样按每小时或者每五分钟计算诊疗费,不是吗?唯独在法国,在有着《可笑的女才子》的国度,才能允许这样的笑话存在。
我认为人类的苦难既可怕又神秘,但它给我们带来了尊严。
我们都受到虚荣、恭维、恐怖和焦虑的支配。正如普鲁斯特所说,理智的间歇,而不是心灵的间歇。而莎士比亚会一如既往地说:“那么谁逃得了一顿鞭子?”(《哈姆雷特》第二幕)
在这个世界,这个凭一人之力建立奥斯维辛和古拉格并将之编入法律的世界,人的门槛、人之为人的底线降得极其低。
本文来源:《漫长的星期六》,乔治·斯坦纳、洛尔·阿德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3.22 周一:
正如我所说,我相信欧洲已经很疲惫。我不相信中国的奇迹,但我的预判也会出错。我相信印度的奇迹,因为印度具有梦幻般的创造敏感度,有着发明的力量和极致的原创性。
有几年,我与中国学生、印度学生一起工作和生活。中国人有着极其出色的学习能量,有着让人屏息的自律性,但是他们不敢批评,也不敢创新。而和印度学生围坐在桌边时,我能听到一个又一个敢于提出新观点的声音,敢于猜测,特别是敢于对权威说不。这就是为什么我感觉印度将在人类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章。可能我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但印度的未来会非常有趣。
本文来源:《漫长的星期六》,乔治·斯坦纳、洛尔·阿德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3.23 周二:
这短短几周的经历让我瞥见了一个无底洞,也就是亨利•詹姆斯所谓的“真实的东西”:它指的是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生命的威胁、死亡、耻辱和债务我们都无所畏惧。为了过一种纯粹的生活,不惜冒一切风险。超越自我的登山者每次都这样做,深海潜水员每次都这样做,就是为了知道何为绝对的迷醉——那就是心无旁鸯的境界,所有布尔乔亚的美德都不复存在。
阿德勒:我们要学着去生活吗?
斯坦纳:不,我们要学习死亡。每天早上,我们都会从生活中吸取一些无法预料的新的教训。我们一直在犯错!能够犯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是人类另一项伟大的自由————然后对自己说:“我搞错了!”这就是人生下一章即将开始的时刻。永远不要害怕犯错,这是特权,是自由。
阿德勒:但如何理解我们自身的有限性呢?依靠哲学吗?还是通过自我认知?
斯坦纳:都不是。应该借助于常识。待在我们深爱的人身边,告诉自己曾经共度的时光很美好。
本文来源:《漫长的星期六》,乔治·斯坦纳、洛尔·阿德勒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3.24 周三:
历史学家的记忆,并不是对一个整齐划一的完美世界的描摹,而是要记录下真实世界的各种多愁善感,各种自生自发,各种无可奈何,各种不尽完美。生活的意义就在那种不完美、不整齐当中,倘若一切都是完美的,那就像一场永远都不可能输的游戏,意义也就干涸了。
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完美世界,其中的人也就没有了选择的必要与可能,人成了被规定的存在,丧失了自由。这会在事实上让人放弃对责任的担当,进而放弃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承担,放弃对自己肆意欲望的节制,放弃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索。如果把这些都放弃了,人就是个“巨婴”,只要开心就百依百顺,一不开心就撒泼打滚。然而,真实的世界并没有义务惯着你。
本文来源:《破茧》,施展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03.25 周四:
- 思维陷阱:各种幻想和徒劳无益的思考,它们限制了我们认识世界、理性行事的能力。
- 如果现实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成功之道,而你依然沉溺于过去不能自拔,那就是局限思维在作祟。最好的做法是专注于自己的成功之道。一旦功成名就,你就会发现成功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
- 你的第一要务应该是你自己。如果你不能照顾好自己,就不可能帮助别人。而且,你应当抓紧行动,因为也许你能帮忙解决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
- 关于名人和其他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有60%是错误的或具有误导性的,这通常是因为它们缺乏背景。对任何新事物形成看法之前一定要等上几天再说,以防缺少背景、弄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 如果你认为人类能够理性地处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说明你还没有掌握驾驭生活的能力。
- 把你的自我意识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你的身份。回顾一下自己的预测,养成低调谦卑、实用现实的世界观。不妨经常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以此告诉自己世上没有持久的痛苦。
- 过去一去不复返,不要让你对过去的执念影响自己今天的决定。
- 避免片面思维,既不要忽视某个计划的成本,也不要忽视其收益。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1.03.26 周五:
人的本性迫使我们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世上存在的问题上。你不会想要改变人类的这一特性,因为它是我们得以生存和进步的重要原因。比如,拿起手机时,我看到的不是技术与人类智慧所创造的现代奇迹,而是不断干扰我的一款设备。有时我希望手机的电池续航时间更长一些,这样它就可以继续干扰我。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世界观正是改变世界的动力所在。我们人类能够看到问题,并且自然而然地想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就开始尝试解决问题。
在撰写本章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目光越过了电脑屏幕——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见图3.1),屏幕上没有任何问题,一切进展都很顺利,但我注意到电脑桌上的桌布有点儿小,没有完全盖住桌子,这点瑕疵让我有些分神。尽管它是我所处的环境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问题,但我还是忍不住去想它,因为我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发现问题。
当然我也有心情美好的一面:我感到平静舒适,一边欣赏着窗外旖旎动人的城市风光,一边享受着芬芳美味的咖啡。此时此刻我的体验比99%的人都要好,所以我应该关注这些美好的事物才对。
按道理来说应该如此,但我还是忘不了那块该死的桌布。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1.03.27 周六:
人的天性就是不断关注外在的问题,无法移开自己的目光。我们向来无法摆脱生活中的问题,其明显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很容易让自己抓狂。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事情都会出问题的世界。但如果在任何情况下你看到的只是问题,那么你的视野就可能会受到限制,无法看清全局。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非常固执,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有问题,自己的前途黯淡无光。事实上,一切都有问题的情况极为罕见,并且人们在看到问题出现时会迅速做出反应,避免发生最坏的情况。长期的消极情绪无异于残酷的思维陷阱。人类需要乐观和希望,这样才能发展进步。如果你看到的都是消极的东西,而你周围的人看起来都很乐观,那就说明你可能陷入了思维陷阱之中。
如果你很难驱除脑海中的消极想法,不要试图不去想它们,因为这只会让你想得更多。相反,设法找到你能想象到的最积极、最“固执”的想法,然后集中精力思考这些想法,直到你的思维空间被完全填满为止。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1.03.28 周日:
通常来说,我们无法区分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和比我们笨得多的人之间的区别。这两组人都做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选择——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想法很糟糕,那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你们两人之间至少有一人是愚蠢的。你不可能真正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除非情况极为特殊,可以进行客观的比对。
我觉得记住这一点十分有用:我无法时时刻刻分清聪明和愚蠢之间的区别,其他人也不能,至少不是每次都能分清。所以,如果哪个比较聪明的人说了一些在我听来很傻的话时,我会提醒自己:此时此刻我可能就是那只自作聪明的狗。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1.03.29 周一:
选举很少是由单一变量决定的,在总统选举中尤其如此。希拉里·克林顿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数百个变量同时在发挥作用。如果这些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明显不同,那么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在说希拉里是因为某一个变量而输掉竞选时,那就要意识到自己是在胡说八道。为了得到我们已经得到的结果,所有的变量都必须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
在分析多个变量发挥作用的复杂情况时,如果你认为其中只有一个变量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你很有可能陷入了局思维之中。
在生活中的下列情况下,你很容易默认使用单一变量思维方式:
-
1.想弄清楚为什么感情生活出现问题。
-
2.想理解朋友和家人的动机。
-
3.想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事业决策。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1.03.30 周二:
如果你不知道做某件事情的正确方法,那就试着做错,只要这样做不甚危险就可以。犯错是学习如何正确做事的好方法。当你做错事时,那些知道正确做事方式的人通常会迫不及待地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所以你要学会利用这些免费的建议。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能把事情做对,而搜索引擎也帮不上忙,那么为了不犯错误,你可能会选择什么也不做——这是局限思维的表现。等到知道如何能把事情做对才开始行动是一个糟糕的策略,因为你可能会一直等下去。最好的方法是立即行动起来,犯错也没关系,关键是要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免费帮助。
局限思维的表现之一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你一定要先等待,直到弄清楚正确行事方法之后再开始行动。这种策略只有在万一出错、你的身体或经济会面临危险时才有意义。对于生活中我们追求的大多数目标来说,我们无须等待,完全可以随时开始,犯点错误没关系,关键是要从中有所收获,最终解决问题。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尴尬,那就太好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终于明白了尴尬没什么了不起的,它不会要了你的命。诸位请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1.03.31 周三:
在面对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时,人们根本无法保持理性。相反,我们会做出一个又一个非理性的决定,事后又开始编造各种理由掩盖我们的踪迹。换句话说,与其说我们是一个理性物种,还不如说我们是一个经历了理性幻觉的物种。如果你不了解人性的基本特点,你将永远困在自己的思维陷阱之中。你对自己理性的执着信念是控制你生活的主要幻觉。一旦你能看穿这种幻觉,那困住你的思维陷阱之墙将会逐渐崩塌。
本文来源:《跳出你的思维陷阱》,斯科特·亚当斯 著,中信出版集团。